漳州平和县与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

24年1月中旬,飞到厦门,再驱车到福建漳州下面的平和县。久闻平和县是全国最大的柚子产地,这次花了两天时间,在当地走访了柚子、白芽奇兰茶等相关的产业。

当登上高寨的“柚达拉宫”,俯瞰眼前的万亩柚海,和更远处的云雾环绕下的叠叠群山时,即便是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季节,也仍然被景色所触动。而看到大量因为无法及时采摘,而任其脱落在田间的柚子时,也不禁触目惊心。当下,很多地区的农业产业,都面临产能过剩、营销瓶颈、消费降级等痛点,其背后涉及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等核心问题,如何突破,固然是艰巨的挑战,也是重构地域能力的机会。

每到一地,当地朋友最乐于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、典故和历史名人。在平和,被提及最多的名人是王阳明和林语堂。这里是林语堂的故乡,仍有故居在,可惜此次没机会参观。而王阳明与平和的渊源则更深,是他曾两度向朝廷上书而设立了平和县。而缘何设立平和县,则与王阳明在正德年间,亲自率兵在漳南肃清了詹师富等山民暴乱,为了进一步稳定漳州地区的安定有关。

王阳明,名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生于明成华八年(1472年)的浙江余姚。素有“完人”之美誉,即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文韬武略,皆堪称楷模,“知行合一”等心学思想影响古今中外。这样一位“传奇”人物,自然也是小说创作的大好题材。明代即有小说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,演绎其事。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收于冯梦龙的《三教偶拈》,原刻本现藏于日本,而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亦有单行本存世,可惜已经不是中国的原本,而是日本的刻印本。日本的刻印本,并不是很难得到,希不全山房即收藏有两种,分别是“弘毅馆”本和“嵩山堂”本,其中“弘毅馆”本在先。

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是中篇小说的规模,里面亦有对于漳南战役的直接描写,可见此役,对于王阳明,也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和军事才能的体现。小说写到:

因漳贼詹师富、温火烧等连年寇盗,其势方炽,移文湖广、福建、广东三省,克期进剿。

赣民多受贼贿为之耳目,官府举动,贼已先觉。先生访知军门有一老隶奸狡尤甚,忽召入卧室,谓之曰:“有人告尔通贼,你罪在必死;若能改过,悉列通贼诸奸民告我,我当赦汝之命。”老隶叩头悉吐其实,备开奸民姓名。先生俱密拿正法。又严行十家牌法。其法十家共一牌,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。日轮一家,沿门诘察,遇面生可疑之人,即时报官,如或隐匿,十家连坐。所属地方,一体遵行。又以向来远调狼达上军,动经岁年,糜费巨万,骄横难制,有损无益。乃使各省兵备官,令府州县挑选本地真正骁勇,每县多者十人,少者七八人。大约江西、福建二省,各以五六百名为率,广东、湖广二省,以四五百名为率,其间有魁杰出群、通晓韬略者,署为将领。所募骁勇,随各兵备官屯札训练,无事拨守城隘,有事应变出奇。

到任十馀日,调度略毕,即议进兵。兵次长富村,遇贼大战,斩获颇多。贼奔至象湖山拒守,我兵追至地名莲花石,与贼对垒。会指挥覃桓率广东兵到,与贼战,小胜遂进前合围。贼见势急,溃围而出。覃桓马蹶,为贼所杀,县丞纪用亦同时被害。诸将气沮,谓:“贼未可平,请调狼兵,俟秋再举。”先生阳听其说,进屯汀州府上杭县,宣言:“大犒三军,暂且退师蓄锐,俟狼兵齐集征进。”密遣义官曾崇秀觇贼虚实,回言贼还据象湖,只等官军一退,复出劫掠。先生乃责各军以失律之罪,使尽力自效。分兵为二路,俱于二月廿九日晦日,出其不意,衔枚并进,直捣象湖夺其隘口。众贼失险,复据上层,峻壁四面,滚木礧石,以死拒战。先生亲督兵士奋勇攻之,自辰至午,呼声震地。三省奇兵从间道攀崖附木,四面蚁集,贼惊溃奔走,官军乘胜追剿,贼兵大败。先生乃分遣福建佥事胡琏、参政陈策副使唐泽等率本省兵攻长富村,广东佥事顾应祥、都指挥杨懋等,率本省兵攻水竹、大重坑。先生自提江西兵,往来接应。不一月,福建兵攻破长富村巢穴三十馀处,广东兵攻破水竹、大重坑巢穴一十三处。斩首从贼詹师富、温火烧等七千馀名,俘获贼属及辎重无算。漳南数十年之寇至是悉平。

以二月出师,四月班师,成功未有如此之速者。

南下冬日看海 寻访孤本《玉符梦》

24年1月23日从武汉飞到珠海,是此行的最后一站,这一周多走了南方四个地域,几乎一路伴随着各地的降温,每到一地,当地朋友都提醒着“这几天是我们这里今年最冷的”。在去珠海的飞机上,就把北方的冬装收了起来,等一出珠海金湾机场,又赶紧把薄羽绒服套上,才刚刚好。

酒店就在情侣路边上,放下行囊,去珠海的“2000 Years Hotel”会书友,书友把见面地点安排在了酒店二十层的西餐厅“包”间里,有书友两口子和其闺蜜一起。

书友带来了那套小说抄本,我知道这书有两年多了,和书友两口子接触也有一年半了,中间有一些反复,我能理解,这书对于书友一家寄托了书之外的感情成分。之前,我都是看照片和文字描述,今天,是第一次见到了原书,一部颇有特点的清代白话章回小说抄本,当为孤本,值得后面系统性的研究,先把我匆匆翻阅后,观察到的几处特点介绍下:

1)书名《玉符梦》,精抄本(亦或是稿本),全书共四十八回,内容完整,竹纸,分装十册。

2)牌记叶是手绘在一张“仕女图”的压花纸上,颇精美,之前看照片的时候没发现印花图案。

3)书前面包括多篇不同撰写人落款的序言,字体各异。

4)这些序言多有明确撰写时间,集中在咸丰元年到咸丰六年之间。

5)序言中,大量提到其他的明清小说,例如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绿野仙踪》、《林兰香》、《镜花缘》等,可见作者熟谙此道。

6)书还包括小说的导读、人物谱等,叙述颇繁复。

7)初观,书的情节等颇受《红楼梦》影响,亦述十二女子事。

8)书中有大量各异的朱泥钤印,其中一方为“王家骧”,书友告知为其先人,乃此书作者。书友介绍其祖籍在山东诸城,此抄本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。我查了下,山东诸城,王氏确是大望族,清代多人学而优则仕,而其中曾科举为官者中,有名“王家骧”者,或为同一人,待细考。

9)书中亦有出现“济南”等地域。

10)书中有大量的批注,形式包括:夹批、眉批、回后总批,尤其是回后总批,颇多文字。

11)书中遍布朱笔圈点,亦有部分文字更改。

12)书为馆阁体抄写,字体前后统一,工整圆熟,似一人所为。

晚餐和书友一家叙谈,他们对此书的了解,也只是零星来自家乡奶奶一辈人,信息不多。今年书友回老家过节,希望能多收集些家族信息。

虽然是冬日,但到了珠海,一定要看海,于是,晚上顺着情侣路,一路走去“珠海大剧院”,在夜色中,随着渐行渐近,看着那两个屹立海中的“大贝壳”,一点点变大,加之其球幕上各种画面的不停变化,颇有些奇幻。

24日离开珠海前,去了“珠海博物馆”,也在情侣路附近,面海而立,颇现代感的建筑,就像珠海这座城一样蕴含着蜕变,从一个渔村,到县,到市,到经济特区,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。博物馆里,很古老、很震撼的古代展品并不是很多,毕竟这里不是千年古都,反而,近现代的内容更有特点和趣味,如清末的买办群体、洋务运动等。

离开博物馆,又走马看花的逛了珠海几家书店,大多精美可人,即便如新华书店这样的老一代书店,如今也在走着精品路线。

到珠海,既要看海,也要品尝美食,我对海鲜不是很受用,和书友家吃了一顿后,就重点关照了当地的肠粉、啫啫煲、烧腊、牛杂这些。

自己第一次来珠海,是99年,当时陪着戴教授坐着很慢的铁皮火车,从北京南下,充满激情的戴教授一路和我讲网络、民办教育、世界语和音乐,如今,戴教授已经离开我们有十多年了,他当年为之奋斗的很多东西,都已经实现了,这也是一种告慰吧。

告别大海,告别珠海,抱着书,回家!  (记于珠海香洲24.1.24)

偷得汉口半日闲 看建筑逛书店

24年1月22日午饭后,从黄冈驱车去武汉,先到汉正街,这里曾是全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,之前几度擦肩而过,今天特意来看看。纵横的几条街区,小商铺、批发市场、贸易中心,不同时代的各色卖场汇聚一堂,很有些反差。临近春节了,一些商户开始卖年货,但可能不是周末,也可能今天武汉大降温,总体而言,人气一般,几家现代化些的卖场,人流大一些。

本来约了久居武汉的好友,今晚一起聚聚,但中间出了点变故,只能期待下次再相逢了。明天一早就要离开武汉,还剩小半天的时间,于是,习惯性的在“高德App”上搜索了下附近的“书店”,显示三、四公里外就是江汉路那一片商业区,有“上海三联”和“茑屋书店”等几家书店,于是就信步溜达过去。

近些年,几乎每年都来趟武汉,但基本是来去匆匆的办事,即便有两次闲暇逗留,也是龟山、蛇山、黄鹤楼这些地方去访古寻迹,所以武汉给我一直的印象就是,中部的现代都市和坐拥亭楼阁榭的古城。今天,算是第一次在“汉口”地界深度一游。俗称的武汉三镇,由武昌、汉口、汉阳组成,三镇各有侧重,武昌为文化中心,汉阳为工业中心(总让我想起“汉阳造”),汉口则为金融商业中心。

今天的武汉,着实有些冷,等走到了江汉路这一片,身子基本运动开了,更让我领略了之前没见过的一个武汉。大量的民国期间的西洋建筑,落错比邻,风韵犹存,其中,一大部分老建筑都是二十世纪初的银行等旧址,和上海外滩的那些旧时洋行建筑群,颇形神相似,而实际上,二十世纪初的汉口,也确实是可以和上海比肩的金融中心。

先到“上海三联”,从外观看,仿佛是整整一栋,其实书店就一层,里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,但便如“上海”那座城市一样,DNA里透着一股品味和精致。相隔不远,就是“茑屋书店”,这是一家日本的连锁书店,在中国已经开了多家,我曾去过杭州天目山路的“茑屋”,颇有艺术元素。汉口的这家“茑屋书店”,玻璃体的外观,衬着通透的灯光,同样吸引眼球,有上下四层,像大多数综合实体书店一样,也是书籍、文具、工艺品和饮食的混合经营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一些日本原装的期刊、书籍和动漫。

无论是逛“上海三联”,还是“茑屋书店”,都是一种视觉的享受,而这样的书店,也多冠以“最美书店”云云,尤其是一些规模大些的“最美”书店,在一、二线城市,还有不少,其中不乏几个大的连锁品牌。我最早结识这种综合的、大型的、“美轮美奂”的书店,还是来自台湾的“诚品书店”,想当年,乍一见,颇被惊艳了,还特意去台北、香港、苏州追了好几家“诚品书店”。而这类书店越来越多起来,我就把他们多定位为“视觉书店”类型。一方面,他们是靓丽的城市坐标与风景线,无论外览,还是内观,都不辜负一个“美哉”;另一方面,可能是我的个人的问题,当我到了这类书店,往往是被书店的装潢、书的摆设装帧所吸引,留恋于各色“书景”,“狂”照不已,仿佛那一排排的书架、一本本的书,就是一位位衣着艳丽的模特,频送着秋波,引人争拍,等“热闹”的逛了一趟书店后,反而没能静下心读几页书的内容。当然了,我说这些话,是很矫情的,因为无论哪种类型、风格、规模的书店,都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元素!只是作为一名重度沉迷于古物的人,希望,这一道道城市的书店风景中,能多些古籍书店、旧书店、二手书店,因为他们是另一种散发着“陈年味道”的美!

从书店出来,此时的江汉路已经是华灯初上,人也多了不少,踱出了闹市,随意走进一条巷子,就遇到了一家当地小吃的老字号,于是以一碗地道的“热干面”结束了今天的汉口闲游之旅。

最后,祝武汉的好友一家快乐安康,不久再聚! (记于汉口途中24.1.22)

青城访古韵 同是爱书人

23年10月初,在网上看到一套清代的《隋唐演义》,大开本,刻印尚佳,于是联系上了分享者白兄,白兄介绍说自己在呼和浩特,这书是一位段老师的,就和段老师、白兄视频聊了两次。段老师、白兄通过视频,一册一叶的给我翻看《隋唐演义》的刻本,尤其是有破损的地方,更格外仔细的介绍,又得知段老师收藏和经营古籍三十多年了,是呼和浩特的十大藏书家(我事后,特意找来了《人生有味是书香》一书,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段老师),于是,我更加有了兴趣,便约了段老师、白兄,10月中旬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去拜访。

呼和浩特是建国后的城市名,旧时由归化城和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,名归绥。“呼和浩特”在蒙古语中有”青色的城”之意,所以这里还称为“青城”。自己之前来过青城(呼市)两次,而最近的一次来也是八、九年前了,所以,这回特意留出了两天的时间。

第一天白天,重点逛了逛当地的博物馆、大昭寺、小昭寺、清真寺等名胜和塞上老街,所到之处,古迹保存尚好,可见当年景象,民俗颇有特色,独具塞外风情,加之,一天都断断续续下着薄雨,更营造一种感怀的氛围。特意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羊杂碎、稍麦等,算是跳出思绪,接接地气。晚上就住在了内蒙古大学附近。

第二天一早,先去附近的绥远城将军府看了看,格局规整。再到文化商城,这里是呼和浩特的图书市场。我还清楚的记得,自己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,买了一套蒙文版的《尹湛纳希全集》(只为了里面的蒙文小说),提回了北京。这次再来,感觉市场并没什么大变化,时间尚早,于是先在市场上下左右,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多蒙文的书籍和文献。

最后到商城院子里的段老师的书店“文苑古旧书店”,一进门,便是纵横交错的书架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书,看了看,一层的书主要是当代的二手旧书。一会儿,段老师和白兄来,段老师有70多岁,厚实的一身装束,带着个帽子,寒暄几句后,大家开始谈书,就都神采奕奕起来。

大概是看我对当代书不大感兴趣,于是,段老师清理了下已经被书堵死了的上二楼的过道,即便清理后,这过道也只能侧身而行。段老师倒是身手矫健,“噌”就上了楼,而我只能磕绊着“蹭”了上去。二楼另有一番风景,书架上近一半放的是民国书刊和线装书,线装书以石印本为主,大部分不成套。我小心翼翼的翻看着,段老师不时地在旁边介绍版本、纸张等特点。让我很惊讶的是,当我和段老师讨论一部书的两种不同版本时,段老师竟然能把这两个版本差异的一段文字一口气的背诵出来。

二楼的这些民国版、石印本,也不是我兴趣所在,而段老师是早有准备的,说不能让我大老远的空跑一趟,于是一起坐白兄的车去了段老师的家。一进门,又是一个“满”字了得,满眼的书架,满眼的书,还穿插着各种古玩、民俗的物件,总之,凡是有空间可以利用的地方,几乎都被塞满了。看到这样的景象,我颇有同感,因为自己放书的地方,也是如此的“在混乱中充实”,也颇有一丝“同情”,同情我们这些“爱书”人背后的家属们,需要多么强大的包容心啊。

闲聊中,得知段老师三十年前就开始经营古籍,当年频繁走访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苏州、扬州各地的古籍书店,收书、卖书;和一些我知道的藏书圈的名人如何打过交道;古籍捡漏和失之交臂的经历;以及呼和浩特当地书人的各种段子。中午,段老师在小区外的馆子,请我们吃莜面。下午,进入了我此行的重点,段老师一趟趟的从里间屋,把几十套古籍搬出来,摊在沙发上,我则仔细的翻看和筛选。最终,挑出来十几种我感兴趣的刻本,有《西湖佳话》、《雪月梅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好逑传》等,其中《忠烈全传》是我之前没有的。总体讲,这些刻本大多是原装原函的旧时模样,段老师说,这些都是他自己留下来,并收藏几十年的,他能一一说出来这些书当年得来的出处。因为这些刻本基本都没有修复过,加之放置了很久,有一些破损情况,于是段老师还亲自给我演示了下,如何修复古籍,并叮嘱我,藏书要会自己修书,我只能汗颜。因为我已经订了当天晚上的高铁返京,于是把书打好包,段老师和白兄一定开车送我到了高铁站,我能看出段老师对于这些书的不舍。

在返程的高铁上,我望着这一大包书,在想,对于一个“爱书”者,我们能够遇到这些书,是人生中的幸事、乐事。其实,这些书的生命,远比我们个体的生命要长远的多,希望,这些历经沧桑走到今日的古籍,在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中,都能遇到一个个“爱书”之人,对他们进行呵护,把他们从一个爱书人的手,传递到另一个爱书人的手,让他们的生命可以长续。  (记于漳州平和县途中24.1.17)

鸳鸯会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6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写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静恬主人戏题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四册
【完整性】八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7.2厘米 x 宽11.5厘米,半框长14.7厘米 x 宽10.4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九行十八字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三叶,全
【目录】一叶,全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八回,全

【随笔】
《鸳鸯会》又名《疗妒缘》,全八回,主要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都有著录。大部头的几种古代小说影印丛书,如《古本小说集成》、《古本小说丛刊》、《明清善本小说丛刊》有影印本出版。《明代小说辑刊》、《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》也有出版排印本,总体讲,这部小说还算是存留有序的。而目前的这些出版物,主要依据的底本是清延南堂刊本的《疗妒缘》,而书名为《鸳鸯会》的版本虽然国内外皆有藏本,但鲜有介绍和书影示人。

希不全山房的《鸳鸯会》藏本,惜缺牌记叶,好在其他内容,除了几叶缺损,总体基本完整,且做简单介绍。

一、《鸳鸯会》的取名和主旨。明清小说中,颇有几部小说是着墨妒妇描写的,例如《醒世姻缘传》、《醋葫芦》。《鸳鸯会(疗妒缘)》则是一部“妒妇”专著,小说主要围绕妒妇秦氏展开,如果从今日的道德观念看,这书的思想颇陈腐,甚至和现代的男女、婚姻观念相悖。小说描述秦氏对丈夫处处“严加管束”,不许其纳妾,甚至正常的社交接触,而冥冥中,秦氏的“妒妇”行为,也被惩罚,致秦氏始终无子。后,秦氏及相关人经历了一番变故和磨难,致使秦氏终于“醒悟”,从抵触丈夫接触其他异性,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,不但接纳丈夫纳妾,还主动组织了女乐班等,供丈夫娱乐。而秦氏经过这样一番“洗心革面”后,也得到了善果,喜得子嗣。其中“玉鸳鸯”是小说情节中出现的一对重要的信物,如此可见,小说命名为《鸳鸯会》和其情节是匹配的。至于小说的最初取名,是《鸳鸯会》,还是《疗妒缘》,尚不好说。

二、“序言”揭示成书时间和作者。希藏刻本虽然牌记不存,好在“鸳鸯会序”的残叶尚在,序言末署“岁在庚戌夏五书于染云山庄之西轩  静恬主人戏题”。另查,《金石缘》的序文也题“静恬主人戏题”,显为同一人,而《金石缘》有“乾隆十四年(1749)”的明确落款,则《疗妒缘》的“庚戌”当在雍正八年(1730)或乾隆五十五年(1790)。

三、小说版本。《鸳鸯会》和《疗妒缘》目前已知存世的版本有清日省轩本、畹兰居本、本衙藏板本、延南堂本。按照介绍,延南堂本为《疗妒缘》,日省轩本、本衙藏板本为《鸳鸯会》。其中,延南堂本为半叶九行二十四字,日省轩本和本衙藏板本为半叶九行十八字。至于“畹兰居”本,在阿英的《小说闲话》中有”疗妒缘”专条目给予介绍,但未提及具体行款情况。希不全山房的《鸳鸯会》藏本,版式为半叶九行十八字,行款颇疏朗,相比延南堂刊本的书影的行款和版式,希藏本似更良。经和国图郑振铎藏本对比,希藏本和国图本系同版,国图本也缺失牌记。

虽然《疗妒缘》已经多次出版,其实《疗妒缘》、《鸳鸯会》的原刻本,存世并不是很多。而《疗妒缘》固然已经有影印本,可一睹其真容,但《鸳鸯会》的版本书影,则甚少露面。希望藉此希不全山房所藏《鸳鸯会》数叶书影,以供学者、同好参考。

西游真诠[十行本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5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
【版式】左右双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行二十二字,含圈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全一百回,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
【随笔】
《西游真诠》是清代最流行的“西游记”版本,已知其早期版本有上图、社科院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,此版本的版式、插图等近李卓吾评本,其中行款为十行二十二字本,回后有悟一子的评语。

希不全山房藏有一部《西游记》残册,行款也是十行二十二字,只留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。此二回残册,系从同一处不同时间购得,看整体书况,很可能当初是人为的将原册分拆成每回一册进行售卖的,以求价优。拿到书后,进行了重新修复、装订成一册。

《西游真诠》十行本比较少见,现简要介绍此残册特点:

一、大开本,整体刻印精良,但原书纸质脆化。

二、文本为《西游真诠》。初看此本版式近李卓吾评本,经对比文本,为《西游真诠》。

三、版式具备清早期特征,行款疏朗,字体清晰,边框比较完整,当比较初刻。

四、此刻本版心处的书名,基本无存,很象是刻意撕掉的,书后无批语,但也疑似经人为的切割。至于人为去掉书名和批语的用意,很可能是书贾希望以此本冒充《西游记》的明版或珍稀版本进行售卖。

五、和戏曲所的所藏“十行”本《西游真诠》进行对比。《西游真诠》的早期“十行”本,已知上图、社科院、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等皆有入藏,且为同版。经对比艺术研究院戏曲所藏“十行”本和希不全山房藏本,版式等虽然一致,但显然不属于同一刻板。

六、希藏本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有文字差异。从现存的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对比,其实仅发现了一处文字的不同。见下图,希藏本写为“二”,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写为“三”。参照“西游记”明代的世德堂本,此处写为“二”,当然,这还只是一个字的个例罢了。

初步推断,希不全山房所藏十行本《西游真诠》,属于一种未著录的清代早期《西游真诠》刻本,和戏曲所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非同版,至于此本和戏曲所等“十行”本的先后关系,因为希藏本仅残留二回,线索还比较少,待今后更多挖掘。而此本虽仅残留两回,也为《西游真诠》早期版本的研究,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。

古代上图下文小说刻本(下)

继续展示所藏古代小说上图下文的刻本。每每把这些历经岁月的刻本放在一起,就仿佛串起了一条小说演变的长流,由远及近,或宽或狭,或急或缓,或秀美或古拙,连绵而至,包含沧桑,存之不易,唯有希望他们能在敬畏和呵护下,继续的流淌下去吧。

1.新刻全像演义三国志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十三卷、十四卷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 x 宽12.4厘米

2.皇明诸司廉明公案
存卷上第28叶、卷上第31叶至第63叶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叶。
开本长23.4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1.5厘米。

3.全像封神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十、卷十一,有缺叶。
开本长22.2厘米 x 宽13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x 宽12.4厘米

4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8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20.0厘米 x 宽11.7厘米。

5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2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。
开本长22.6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6厘米 x 宽11.8厘米。

6.八仙出身传
2册全,精修。存卷上,有缺叶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3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0.8厘米。

7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存1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一、卷二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4.1厘米 x 宽16.0厘米,半框长19.7厘米 x 宽12.1厘米。

8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四卷全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3厘米,半框长18.8厘米x 宽12.2厘米

9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1册全,精装。正文卷一至卷四全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1厘米x 宽11.9厘米

四大奇书第一种[简本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4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写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二册
【完整性】存卷一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0.5厘米 x 宽12.3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行二十三字,含夹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卷一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回,存存第一回至第十回

【随笔】
毛批《三国演义》问世后,即替代了《三国演义》其他诸本,至今流行三百余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毛批三国尚存世的清代书坊刻本即有百种之多,但之前未闻其中有简化本之说,待拿到这两册刻本,始知确有其事。

该刻本卷首题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,仅存卷一,经过重新修复装订成二册,友人告知,原书卷一原系一册。现简单介绍该书情况如下:


一、版式:小开本,写刻体,半叶十行二十三字。

二、书名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,非《第一才子书》。按照毛批三国的版本的演进,书名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的刻本,多早于《第一才子书》刻本。

三、该书分卷,所存卷一有十回,则此书可能是十二卷本。毛批三国多十九卷本、六十卷本和五十一卷本,而十二卷本少见。

四、刻本的正文部分删去了绝大部分毛氏的批语。毛批三国大量删去批语的,之前未见类似的版本。

五、小说描写部分,也有明显的文字简略和调整。例如:第一回回目为“宴桃园三杰结义  斩黄巾英雄立功”,而通行的毛批本为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  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”。正文中的改动更多。

六、文本中的“玄”字、“弘”字等避讳。

《三国演义》的版本体系中,早期即有繁简之分,如简本的“三国英雄志传”,从明代一直到清中后期,都有刊刻本,希不全山房收藏的“三国英雄志传”体系的简本,即愈二十种刻本,可见这类简化版的“三国演义”一直有其阅读人群。如果《三国英雄志传》这样的简本有存在的理由,那毛批三国有种简化版本,道理上似乎也同样说得通。只是,毛批三国,系由文人进行润色、批评的“文人版”,读者群也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,而简略掉毛批三国中“文人”色彩浓重的批语和部分描写等,对于读者,反而不伦不类,所以,可能这种简本的毛批三国,只能是昙花一现,终未能流行起来。

三国志书第一种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3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馀庆堂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存卷十一、卷十二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4.7厘米 x 宽17.1厘米,半框长19.8厘米 x 宽14.4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九行二十一字,含夹批、眉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全六十卷,存卷十一、卷十二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回,存第二十一回至第二十四回

【随笔】
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乃2023年所得到的一小说残册,书名前所未见,每叶版心下方,皆刻有书坊名“馀庆堂”。此书颇有几许特点,介绍如下:

一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未见各小说书目著录。“三国志书”的提法,也比较少见。既然题“第一种”,按理围绕“三国志书”可能有个系列,那是否还曾出现过《三国志书》的其他几种?如同明代的《四大奇书》。

二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整体版式近清早期风格,大开本,九行二十一字,字体周正,行款舒朗,刻印清晰,颇悦目。刊刻于康熙年间,亦有可能。

三、《小说书坊录》记载,“余庆堂”于康熙二十三年曾刊刻《增订精忠演义说岳全传》。

四、对比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的文本,并非全新的古代小说,文本同毛批《三国演义》。

五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含夹批等,批语同毛批三国。

六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含少量的眉批。

七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所存四回,逢“玄”字、“弘”字多不避讳。

八、金圣叹并没有参与过毛批“三国演义”的实际批评工作,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卷首署“圣叹外书”,显系伪托。毛批三国已知最早版本为刊刻于康熙年间的金陵书坊醉耕堂本(六十卷一百二十回,半叶八行二十四字),其无“金圣叹”之说,则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当晚于醉耕堂本,但,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或是伪托金圣叹的诸本中的早期版本。

毛批三国,是清代最流行的《三国演义》读本,清代各书坊争相刻印,已知存世的书坊版本已过百种。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即是一种新发现的毛批三国体系的早期版本,期待学者们进一步考据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