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川寻鸟兽 邓艾度阴平

龙年春节期间,一家人随游学团,从北京先飞到四川广元,再驱车到青川县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。我们就入住在保护区内,这里之前也曾有过村落人家,至今尚能看到一些晚清、民国时期的墓碑、住户痕迹等,后因为要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生态系统,将当地人进行了迁移,在1978年建立起自然保护区,其多样的生态,孕育了大熊猫等众多珍稀的动植物。

在唐家河前后住了三天,每天就像猎户一样,跟着保护站的专业老师上山、下山去寻找各类飞禽走兽。我们徒步所及的地域,并没有想象中的参天大树、原始森林,都是相对较缓的山地,常见到的植物是剑竹、杜鹃、桦树、杉树和缠绕的藤条,地表和岩石,也多布满着厚重的苔藓。到处可见溪流、小潭,清澈见底,随着阳光的映照,水波颜色变换,颇有点九寨沟海子的样貌。

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野生动物,我们最高走到了海拔2000米,大熊猫是万难一遇的。但大家运气也不赖,川金丝猴、扭角羚、野猪、猪獾、斑羚、藏酋猴、麂、褐河乌、红嘴蓝鹊等都一睹了真容。在这个季节,动物不是漫山遍野的景象,要凭眼力在远处的河边、树林、草坪中仔细甄别,这倒也是种乐趣,每每花个把小时的搜寻,终于发现了一只,无论品种、大小和距离远近,大人、孩子们都难掩一种兴奋。在所见的动物中,川金丝猴最惊艳,扭角羚一脸呆萌,而藏酋猴则一副狡诈的嘴脸。曾有一只脱群的公藏酋猴,看我们拎着袋子,就尾随了我们一段,数次伺机出手,多亏保护站老师持棍对峙,人猴才相安无事。

此行还有个意外收获,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,遇到一段“阴平古道”,三国时期,魏国大将邓艾率兵暗渡阴平,一举灭蜀,即经此道。《三国演义》的第一百一十七回“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”,对此有重点描写。《三国志》中的“邓艾传”,亦提及阴平之举,则邓艾此战绩并非演绎。在“三国演义”及“三国志”的描述中,阴平都是山高谷深的无人之地。我们这几日的路途,所及之处还在保护区的边缘不远,尚有道路可循,但,如果再往高处和深处走,自然的艰险是可想而知的。试着穿越回三国,那时,这里的各种鸟兽只会比现在众多,邓艾官兵一行,上下穿梭丛林数十日,应该见到了很多的麂、野猪、扭角羚、猴子等鸟兽,只是,他们绝没有心情,欣赏这些自然的创造,倒是打来些走兽果腹,采集些野果充饥,是很可能和很现实的。

邓艾暗度阴平灭蜀,是结束三国鼎立的重要事件,“三国演义”诸版本,皆有重点着墨,现借用周文业老师提供的“三国演义”四个版本(嘉靖本、叶逢春本、黄正甫本、毛本)的比对文本,摘录“阴平”相关描写内容如下。这些版本间的文字互有繁简,供同好们进行版本、文本演化之分析参照:

 逛,北京的新街口(从看书到美味)

周二在北京大钟寺那边办完事,看天气尚好,就心血来潮的骑共享单车回家,七拐八拐的,先骑到了北京师范大学,再一路往南,到了新街口丁字路口,这个丁字路口往北是积水潭、北师大;往西是西直门、动物园、国图;往南是西四、西单,也算是个交通“要道”啊。

二十多年前,自己还经常来这里,那时的新街口丁字路口附近,聚集了很多颇有“特色”的店铺。自己无论是路经这里,还是特意来,都少不了耍一套“三板斧”:

一、看书:

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家新华书店,独立的一栋楼,在二十多年前,算是规模较大的书店,当年这里新书的品种比较全,环境也敞亮。新华书店的斜对面是中国书店,是每次必逛的。那时自己还没开始收集线装书,在这里主要是淘些解放后的二手书、旧书。这次再来,新华书店已经是拆迁状态,孤零零的立在那儿,有点破败,还有点悲壮。中国书店依旧,书一层层堆得满满当当的,在爱书人的眼里,这种汗牛充栋的景色,最是受用。新书、二手书、古籍分区域摆放,还多了一些文房、古玩杂件的售卖。线装古籍方面,中国书店在北京的几家店各有侧重,例如中关村中国书店的小说会多些,新街口中国书店小说比较少,中医书是特点。中国书店的古籍和旧书,相对民营书店、书摊,价格并不占优,但底子厚,在这里有机会遇到好东西,自己就曾从中国书店的线下、线上店买到过《平妖传》、《说呼全传》、《听月楼》、《新史奇观》等木刻小说。

二、淘盘:

新街口是北京有名的乐器街,二十多年前,这里有各色西洋、民族的乐器店,每每经过门口,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练琴声,还有比较专业的音响城,而我当年的目标,是穿插在其中的很多卖影碟的摊铺。在这里能淘到那种用牛皮纸袋装的老文艺片,例如戈达尔、特吕弗的作品等。如今,这里仍有乐器店在经营,但音响城、音像店的热闹光景,淡去了。

三、新川面馆和电烤羊肉串:

很多年,自己一直认为新街口路东的新川面馆的担担面是最好吃、最正宗的担担面,后来去成都、重庆多了,发现那里的担担面和新川面馆的担担面并不是一个口味。但,这并不妨碍我,只要到新街口有时间,一定要在新川面馆吃上一碗的执念。一碗担担面、一碗面汤、一盘卤肉或在隔壁的老西安饭庄买2-3串电烤的羊肉串,一顿饕餮美味,就是它了。新川面馆在北京现在有很多分店,新街口这家叫“起源店”,还真别说,我在其他店吃,和在这里吃,就是感觉不一样。

在新街口能寻到老书、老味道,是一种冬日的温暖,也有记忆里的一些店铺和景象成为了过去时,传统与未来、存在与消逝,万物皆在变化中有自己的位置,就像这个丁字路口一样,每天的车来人往都不同,但每天都一样的车水马龙的运转着。

黄冈、苏轼与《东坡诗话》

从长沙黄花机场驱车到黄冈市并不远,当代,黄冈最出名的,多半是和培养“学霸”有关,而我们此行,则是冲着当地的蕲县艾草和英山云雾茶等产业的调研而来。入住的酒店,紧挨着遗爱湖,此湖得名于苏轼的《遗爱亭记》,沿湖景点有“遗爱清风”、“临皋春晓”、“一蓑烟雨”等十几处,命名颇具古意,但实际这里是2000年后才开始建设的。晚饭后,顺着遗爱湖周边信步走了一程,景点都是新建的,没什么特别的感觉,倒是随着暮色渐浓,沿途几乎遇不到游人了,独自走在水畔的夜路上,望着湖水的微波和远处的灯火,静静的交融变幻,伴着草木的婆娑和自己的脚步声,油然而生一种和天地自然贴得紧紧的亲近感。

黄冈市古称黄州,历史上的黄州和苏轼有很深的渊源。苏轼是被贬到了黄州的,在这里待了4年多。这时的苏轼,四十多岁,正逢当打之年,却陷人生的低谷(孰不知后面的低谷会接二连三)。对于为官的苏轼,在黄州官场的地位颇低微,当无什么政绩可言,但作为文人的苏轼,心情的起伏,却是一种催化剂,促成了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千古名篇《赤壁赋》、《后赤壁赋》和《赤壁怀古》等。除了在黄州的文学成就,苏轼在这里还变成了“苏东坡”,因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坡地种田帮补生计,遂起别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
苏东坡是罕见的诗、词、文、书、画全能型的文化巨人,而其人生经历的起起伏伏,亦被赋予各种传奇色彩,为人所乐道,并出现在诸多笔记、小说、戏曲等文学作品中。明末清初,有《东坡诗话》一种,算是专写苏东坡的中篇小说,上下二卷,卷前题“新编宋文忠公苏学士东坡诗话”,全书主要由苏东坡的相关轶事构成,叙述简短,穿插大量诗词,其中和黄州有关的桥段,就为数不少。例如:

1)子瞻后卜居黄州之东坡,因号为东坡居士,人又称之为坡仙。

2)东坡在黄州,有何秀才馈送油果,食之甚美。问:“何名?”何曰:“无名。”问:“为甚酥?”何笑曰:“即名为甚酥可也。”

3)东坡在黄州,山谷、佛印从之。一日,东坡谓山谷曰:“人身虮虱,何由而生?”山谷曰:“虱是衣絮黏人之气以成。”东坡曰:“非也,虱是垢腻所成。”山谷曰:“吾二人明日质之佛印,若谁是非者输一席。”坡公至耽,先请佛印说知,曰:“师明日只说是垢腻所成,吾当作饦请师。”佛印应诺。至寺,山谷又私为佛印言:“你只说是衣絮所成,我当作冷淘面请你。”次日,同至寺,各说前事于佛印,佛印曰:“二人都不必争,听老僧偈曰,垢腻为身,布絮为脚,先吃冷淘,后吃饦。”

4)黄州大通禅师操行高洁,人非斋沐,不敢登堂。一日,东坡挟妓谒之,大通不悦。坡公作《南柯子》词,命妓歌而诮之曰:“师唱谁家曲,宗风嗣阿谁,借君拍板与门槌,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。溪女方偷眼,山僧莫睫眉。却愁弥勒下生迟,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。”大通听罢大笑。东坡曰:“我今日参破老禅矣。”盘桓终日而别。

5)东坡在黄州时,猪肉甚贱,坡公戏而作词曰:“今州好猪肉,价贱如粪土,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会煮。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到时他自美。每日起来吃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
《东坡诗话》一书,有单行本存世,《古本小说集成》曾据路工藏本影印。其实,《东坡诗话》刻本并不罕见,希不全山房即收藏数种版本,但这书最早的创作年代和最早的版本,尚无法确定。网上曾出现过一册写刻本,微残,似是所见各种版本中最早者,或可到明末清初,可惜擦肩而过。

黄冈市,除了苏东坡,还有毕昇、李时珍等历史名人,遗憾,这次调研之行,没有时间去寻访古迹了。好在,追忆当年,苏东坡也曾站在同一片土地上,大气磅礴的书写诗篇,如今故地一读,也酣畅淋漓:
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
漳州平和县与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

24年1月中旬,飞到厦门,再驱车到福建漳州下面的平和县。久闻平和县是全国最大的柚子产地,这次花了两天时间,在当地走访了柚子、白芽奇兰茶等相关的产业。

当登上高寨的“柚达拉宫”,俯瞰眼前的万亩柚海,和更远处的云雾环绕下的叠叠群山时,即便是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季节,也仍然被景色所触动。而看到大量因为无法及时采摘,而任其脱落在田间的柚子时,也不禁触目惊心。当下,很多地区的农业产业,都面临产能过剩、营销瓶颈、消费降级等痛点,其背后涉及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等核心问题,如何突破,固然是艰巨的挑战,也是重构地域能力的机会。

每到一地,当地朋友最乐于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、典故和历史名人。在平和,被提及最多的名人是王阳明和林语堂。这里是林语堂的故乡,仍有故居在,可惜此次没机会参观。而王阳明与平和的渊源则更深,是他曾两度向朝廷上书而设立了平和县。而缘何设立平和县,则与王阳明在正德年间,亲自率兵在漳南肃清了詹师富等山民暴乱,为了进一步稳定漳州地区的安定有关。

王阳明,名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生于明成华八年(1472年)的浙江余姚。素有“完人”之美誉,即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文韬武略,皆堪称楷模,“知行合一”等心学思想影响古今中外。这样一位“传奇”人物,自然也是小说创作的大好题材。明代即有小说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,演绎其事。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收于冯梦龙的《三教偶拈》,原刻本现藏于日本,而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亦有单行本存世,可惜已经不是中国的原本,而是日本的刻印本。日本的刻印本,并不是很难得到,希不全山房即收藏有两种,分别是“弘毅馆”本和“嵩山堂”本,其中“弘毅馆”本在先。

《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》是中篇小说的规模,里面亦有对于漳南战役的直接描写,可见此役,对于王阳明,也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和军事才能的体现。小说写到:

因漳贼詹师富、温火烧等连年寇盗,其势方炽,移文湖广、福建、广东三省,克期进剿。

赣民多受贼贿为之耳目,官府举动,贼已先觉。先生访知军门有一老隶奸狡尤甚,忽召入卧室,谓之曰:“有人告尔通贼,你罪在必死;若能改过,悉列通贼诸奸民告我,我当赦汝之命。”老隶叩头悉吐其实,备开奸民姓名。先生俱密拿正法。又严行十家牌法。其法十家共一牌,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。日轮一家,沿门诘察,遇面生可疑之人,即时报官,如或隐匿,十家连坐。所属地方,一体遵行。又以向来远调狼达上军,动经岁年,糜费巨万,骄横难制,有损无益。乃使各省兵备官,令府州县挑选本地真正骁勇,每县多者十人,少者七八人。大约江西、福建二省,各以五六百名为率,广东、湖广二省,以四五百名为率,其间有魁杰出群、通晓韬略者,署为将领。所募骁勇,随各兵备官屯札训练,无事拨守城隘,有事应变出奇。

到任十馀日,调度略毕,即议进兵。兵次长富村,遇贼大战,斩获颇多。贼奔至象湖山拒守,我兵追至地名莲花石,与贼对垒。会指挥覃桓率广东兵到,与贼战,小胜遂进前合围。贼见势急,溃围而出。覃桓马蹶,为贼所杀,县丞纪用亦同时被害。诸将气沮,谓:“贼未可平,请调狼兵,俟秋再举。”先生阳听其说,进屯汀州府上杭县,宣言:“大犒三军,暂且退师蓄锐,俟狼兵齐集征进。”密遣义官曾崇秀觇贼虚实,回言贼还据象湖,只等官军一退,复出劫掠。先生乃责各军以失律之罪,使尽力自效。分兵为二路,俱于二月廿九日晦日,出其不意,衔枚并进,直捣象湖夺其隘口。众贼失险,复据上层,峻壁四面,滚木礧石,以死拒战。先生亲督兵士奋勇攻之,自辰至午,呼声震地。三省奇兵从间道攀崖附木,四面蚁集,贼惊溃奔走,官军乘胜追剿,贼兵大败。先生乃分遣福建佥事胡琏、参政陈策副使唐泽等率本省兵攻长富村,广东佥事顾应祥、都指挥杨懋等,率本省兵攻水竹、大重坑。先生自提江西兵,往来接应。不一月,福建兵攻破长富村巢穴三十馀处,广东兵攻破水竹、大重坑巢穴一十三处。斩首从贼詹师富、温火烧等七千馀名,俘获贼属及辎重无算。漳南数十年之寇至是悉平。

以二月出师,四月班师,成功未有如此之速者。

南下冬日看海 寻访孤本《玉符梦》

24年1月23日从武汉飞到珠海,是此行的最后一站,这一周多走了南方四个地域,几乎一路伴随着各地的降温,每到一地,当地朋友都提醒着“这几天是我们这里今年最冷的”。在去珠海的飞机上,就把北方的冬装收了起来,等一出珠海金湾机场,又赶紧把薄羽绒服套上,才刚刚好。

酒店就在情侣路边上,放下行囊,去珠海的“2000 Years Hotel”会书友,书友把见面地点安排在了酒店二十层的西餐厅“包”间里,有书友两口子和其闺蜜一起。

书友带来了那套小说抄本,我知道这书有两年多了,和书友两口子接触也有一年半了,中间有一些反复,我能理解,这书对于书友一家寄托了书之外的感情成分。之前,我都是看照片和文字描述,今天,是第一次见到了原书,一部颇有特点的清代白话章回小说抄本,当为孤本,值得后面系统性的研究,先把我匆匆翻阅后,观察到的几处特点介绍下:

1)书名《玉符梦》,精抄本(亦或是稿本),全书共四十八回,内容完整,竹纸,分装十册。

2)牌记叶是手绘在一张“仕女图”的压花纸上,颇精美,之前看照片的时候没发现印花图案。

3)书前面包括多篇不同撰写人落款的序言,字体各异。

4)这些序言多有明确撰写时间,集中在咸丰元年到咸丰六年之间。

5)序言中,大量提到其他的明清小说,例如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绿野仙踪》、《林兰香》、《镜花缘》等,可见作者熟谙此道。

6)书还包括小说的导读、人物谱等,叙述颇繁复。

7)初观,书的情节等颇受《红楼梦》影响,亦述十二女子事。

8)书中有大量各异的朱泥钤印,其中一方为“王家骧”,书友告知为其先人,乃此书作者。书友介绍其祖籍在山东诸城,此抄本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。我查了下,山东诸城,王氏确是大望族,清代多人学而优则仕,而其中曾科举为官者中,有名“王家骧”者,或为同一人,待细考。

9)书中亦有出现“济南”等地域。

10)书中有大量的批注,形式包括:夹批、眉批、回后总批,尤其是回后总批,颇多文字。

11)书中遍布朱笔圈点,亦有部分文字更改。

12)书为馆阁体抄写,字体前后统一,工整圆熟,似一人所为。

晚餐和书友一家叙谈,他们对此书的了解,也只是零星来自家乡奶奶一辈人,信息不多。今年书友回老家过节,希望能多收集些家族信息。

虽然是冬日,但到了珠海,一定要看海,于是,晚上顺着情侣路,一路走去“珠海大剧院”,在夜色中,随着渐行渐近,看着那两个屹立海中的“大贝壳”,一点点变大,加之其球幕上各种画面的不停变化,颇有些奇幻。

24日离开珠海前,去了“珠海博物馆”,也在情侣路附近,面海而立,颇现代感的建筑,就像珠海这座城一样蕴含着蜕变,从一个渔村,到县,到市,到经济特区,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。博物馆里,很古老、很震撼的古代展品并不是很多,毕竟这里不是千年古都,反而,近现代的内容更有特点和趣味,如清末的买办群体、洋务运动等。

离开博物馆,又走马看花的逛了珠海几家书店,大多精美可人,即便如新华书店这样的老一代书店,如今也在走着精品路线。

到珠海,既要看海,也要品尝美食,我对海鲜不是很受用,和书友家吃了一顿后,就重点关照了当地的肠粉、啫啫煲、烧腊、牛杂这些。

自己第一次来珠海,是99年,当时陪着戴教授坐着很慢的铁皮火车,从北京南下,充满激情的戴教授一路和我讲网络、民办教育、世界语和音乐,如今,戴教授已经离开我们有十多年了,他当年为之奋斗的很多东西,都已经实现了,这也是一种告慰吧。

告别大海,告别珠海,抱着书,回家!  (记于珠海香洲24.1.24)

偷得汉口半日闲 看建筑逛书店

24年1月22日午饭后,从黄冈驱车去武汉,先到汉正街,这里曾是全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,之前几度擦肩而过,今天特意来看看。纵横的几条街区,小商铺、批发市场、贸易中心,不同时代的各色卖场汇聚一堂,很有些反差。临近春节了,一些商户开始卖年货,但可能不是周末,也可能今天武汉大降温,总体而言,人气一般,几家现代化些的卖场,人流大一些。

本来约了久居武汉的好友,今晚一起聚聚,但中间出了点变故,只能期待下次再相逢了。明天一早就要离开武汉,还剩小半天的时间,于是,习惯性的在“高德App”上搜索了下附近的“书店”,显示三、四公里外就是江汉路那一片商业区,有“上海三联”和“茑屋书店”等几家书店,于是就信步溜达过去。

近些年,几乎每年都来趟武汉,但基本是来去匆匆的办事,即便有两次闲暇逗留,也是龟山、蛇山、黄鹤楼这些地方去访古寻迹,所以武汉给我一直的印象就是,中部的现代都市和坐拥亭楼阁榭的古城。今天,算是第一次在“汉口”地界深度一游。俗称的武汉三镇,由武昌、汉口、汉阳组成,三镇各有侧重,武昌为文化中心,汉阳为工业中心(总让我想起“汉阳造”),汉口则为金融商业中心。

今天的武汉,着实有些冷,等走到了江汉路这一片,身子基本运动开了,更让我领略了之前没见过的一个武汉。大量的民国期间的西洋建筑,落错比邻,风韵犹存,其中,一大部分老建筑都是二十世纪初的银行等旧址,和上海外滩的那些旧时洋行建筑群,颇形神相似,而实际上,二十世纪初的汉口,也确实是可以和上海比肩的金融中心。

先到“上海三联”,从外观看,仿佛是整整一栋,其实书店就一层,里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,但便如“上海”那座城市一样,DNA里透着一股品味和精致。相隔不远,就是“茑屋书店”,这是一家日本的连锁书店,在中国已经开了多家,我曾去过杭州天目山路的“茑屋”,颇有艺术元素。汉口的这家“茑屋书店”,玻璃体的外观,衬着通透的灯光,同样吸引眼球,有上下四层,像大多数综合实体书店一样,也是书籍、文具、工艺品和饮食的混合经营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一些日本原装的期刊、书籍和动漫。

无论是逛“上海三联”,还是“茑屋书店”,都是一种视觉的享受,而这样的书店,也多冠以“最美书店”云云,尤其是一些规模大些的“最美”书店,在一、二线城市,还有不少,其中不乏几个大的连锁品牌。我最早结识这种综合的、大型的、“美轮美奂”的书店,还是来自台湾的“诚品书店”,想当年,乍一见,颇被惊艳了,还特意去台北、香港、苏州追了好几家“诚品书店”。而这类书店越来越多起来,我就把他们多定位为“视觉书店”类型。一方面,他们是靓丽的城市坐标与风景线,无论外览,还是内观,都不辜负一个“美哉”;另一方面,可能是我的个人的问题,当我到了这类书店,往往是被书店的装潢、书的摆设装帧所吸引,留恋于各色“书景”,“狂”照不已,仿佛那一排排的书架、一本本的书,就是一位位衣着艳丽的模特,频送着秋波,引人争拍,等“热闹”的逛了一趟书店后,反而没能静下心读几页书的内容。当然了,我说这些话,是很矫情的,因为无论哪种类型、风格、规模的书店,都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元素!只是作为一名重度沉迷于古物的人,希望,这一道道城市的书店风景中,能多些古籍书店、旧书店、二手书店,因为他们是另一种散发着“陈年味道”的美!

从书店出来,此时的江汉路已经是华灯初上,人也多了不少,踱出了闹市,随意走进一条巷子,就遇到了一家当地小吃的老字号,于是以一碗地道的“热干面”结束了今天的汉口闲游之旅。

最后,祝武汉的好友一家快乐安康,不久再聚! (记于汉口途中24.1.22)

青城访古韵 同是爱书人

23年10月初,在网上看到一套清代的《隋唐演义》,大开本,刻印尚佳,于是联系上了分享者白兄,白兄介绍说自己在呼和浩特,这书是一位段老师的,就和段老师、白兄视频聊了两次。段老师、白兄通过视频,一册一叶的给我翻看《隋唐演义》的刻本,尤其是有破损的地方,更格外仔细的介绍,又得知段老师收藏和经营古籍三十多年了,是呼和浩特的十大藏书家(我事后,特意找来了《人生有味是书香》一书,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段老师),于是,我更加有了兴趣,便约了段老师、白兄,10月中旬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去拜访。

呼和浩特是建国后的城市名,旧时由归化城和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,名归绥。“呼和浩特”在蒙古语中有”青色的城”之意,所以这里还称为“青城”。自己之前来过青城(呼市)两次,而最近的一次来也是八、九年前了,所以,这回特意留出了两天的时间。

第一天白天,重点逛了逛当地的博物馆、大昭寺、小昭寺、清真寺等名胜和塞上老街,所到之处,古迹保存尚好,可见当年景象,民俗颇有特色,独具塞外风情,加之,一天都断断续续下着薄雨,更营造一种感怀的氛围。特意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羊杂碎、稍麦等,算是跳出思绪,接接地气。晚上就住在了内蒙古大学附近。

第二天一早,先去附近的绥远城将军府看了看,格局规整。再到文化商城,这里是呼和浩特的图书市场。我还清楚的记得,自己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,买了一套蒙文版的《尹湛纳希全集》(只为了里面的蒙文小说),提回了北京。这次再来,感觉市场并没什么大变化,时间尚早,于是先在市场上下左右,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多蒙文的书籍和文献。

最后到商城院子里的段老师的书店“文苑古旧书店”,一进门,便是纵横交错的书架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书,看了看,一层的书主要是当代的二手旧书。一会儿,段老师和白兄来,段老师有70多岁,厚实的一身装束,带着个帽子,寒暄几句后,大家开始谈书,就都神采奕奕起来。

大概是看我对当代书不大感兴趣,于是,段老师清理了下已经被书堵死了的上二楼的过道,即便清理后,这过道也只能侧身而行。段老师倒是身手矫健,“噌”就上了楼,而我只能磕绊着“蹭”了上去。二楼另有一番风景,书架上近一半放的是民国书刊和线装书,线装书以石印本为主,大部分不成套。我小心翼翼的翻看着,段老师不时地在旁边介绍版本、纸张等特点。让我很惊讶的是,当我和段老师讨论一部书的两种不同版本时,段老师竟然能把这两个版本差异的一段文字一口气的背诵出来。

二楼的这些民国版、石印本,也不是我兴趣所在,而段老师是早有准备的,说不能让我大老远的空跑一趟,于是一起坐白兄的车去了段老师的家。一进门,又是一个“满”字了得,满眼的书架,满眼的书,还穿插着各种古玩、民俗的物件,总之,凡是有空间可以利用的地方,几乎都被塞满了。看到这样的景象,我颇有同感,因为自己放书的地方,也是如此的“在混乱中充实”,也颇有一丝“同情”,同情我们这些“爱书”人背后的家属们,需要多么强大的包容心啊。

闲聊中,得知段老师三十年前就开始经营古籍,当年频繁走访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苏州、扬州各地的古籍书店,收书、卖书;和一些我知道的藏书圈的名人如何打过交道;古籍捡漏和失之交臂的经历;以及呼和浩特当地书人的各种段子。中午,段老师在小区外的馆子,请我们吃莜面。下午,进入了我此行的重点,段老师一趟趟的从里间屋,把几十套古籍搬出来,摊在沙发上,我则仔细的翻看和筛选。最终,挑出来十几种我感兴趣的刻本,有《西湖佳话》、《雪月梅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好逑传》等,其中《忠烈全传》是我之前没有的。总体讲,这些刻本大多是原装原函的旧时模样,段老师说,这些都是他自己留下来,并收藏几十年的,他能一一说出来这些书当年得来的出处。因为这些刻本基本都没有修复过,加之放置了很久,有一些破损情况,于是段老师还亲自给我演示了下,如何修复古籍,并叮嘱我,藏书要会自己修书,我只能汗颜。因为我已经订了当天晚上的高铁返京,于是把书打好包,段老师和白兄一定开车送我到了高铁站,我能看出段老师对于这些书的不舍。

在返程的高铁上,我望着这一大包书,在想,对于一个“爱书”者,我们能够遇到这些书,是人生中的幸事、乐事。其实,这些书的生命,远比我们个体的生命要长远的多,希望,这些历经沧桑走到今日的古籍,在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中,都能遇到一个个“爱书”之人,对他们进行呵护,把他们从一个爱书人的手,传递到另一个爱书人的手,让他们的生命可以长续。  (记于漳州平和县途中24.1.17)

鸳鸯会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6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写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静恬主人戏题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四册
【完整性】八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7.2厘米 x 宽11.5厘米,半框长14.7厘米 x 宽10.4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九行十八字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三叶,全
【目录】一叶,全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八回,全

【随笔】
《鸳鸯会》又名《疗妒缘》,全八回,主要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都有著录。大部头的几种古代小说影印丛书,如《古本小说集成》、《古本小说丛刊》、《明清善本小说丛刊》有影印本出版。《明代小说辑刊》、《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》也有出版排印本,总体讲,这部小说还算是存留有序的。而目前的这些出版物,主要依据的底本是清延南堂刊本的《疗妒缘》,而书名为《鸳鸯会》的版本虽然国内外皆有藏本,但鲜有介绍和书影示人。

希不全山房的《鸳鸯会》藏本,惜缺牌记叶,好在其他内容,除了几叶缺损,总体基本完整,且做简单介绍。

一、《鸳鸯会》的取名和主旨。明清小说中,颇有几部小说是着墨妒妇描写的,例如《醒世姻缘传》、《醋葫芦》。《鸳鸯会(疗妒缘)》则是一部“妒妇”专著,小说主要围绕妒妇秦氏展开,如果从今日的道德观念看,这书的思想颇陈腐,甚至和现代的男女、婚姻观念相悖。小说描述秦氏对丈夫处处“严加管束”,不许其纳妾,甚至正常的社交接触,而冥冥中,秦氏的“妒妇”行为,也被惩罚,致秦氏始终无子。后,秦氏及相关人经历了一番变故和磨难,致使秦氏终于“醒悟”,从抵触丈夫接触其他异性,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,不但接纳丈夫纳妾,还主动组织了女乐班等,供丈夫娱乐。而秦氏经过这样一番“洗心革面”后,也得到了善果,喜得子嗣。其中“玉鸳鸯”是小说情节中出现的一对重要的信物,如此可见,小说命名为《鸳鸯会》和其情节是匹配的。至于小说的最初取名,是《鸳鸯会》,还是《疗妒缘》,尚不好说。

二、“序言”揭示成书时间和作者。希藏刻本虽然牌记不存,好在“鸳鸯会序”的残叶尚在,序言末署“岁在庚戌夏五书于染云山庄之西轩  静恬主人戏题”。另查,《金石缘》的序文也题“静恬主人戏题”,显为同一人,而《金石缘》有“乾隆十四年(1749)”的明确落款,则《疗妒缘》的“庚戌”当在雍正八年(1730)或乾隆五十五年(1790)。

三、小说版本。《鸳鸯会》和《疗妒缘》目前已知存世的版本有清日省轩本、畹兰居本、本衙藏板本、延南堂本。按照介绍,延南堂本为《疗妒缘》,日省轩本、本衙藏板本为《鸳鸯会》。其中,延南堂本为半叶九行二十四字,日省轩本和本衙藏板本为半叶九行十八字。至于“畹兰居”本,在阿英的《小说闲话》中有”疗妒缘”专条目给予介绍,但未提及具体行款情况。希不全山房的《鸳鸯会》藏本,版式为半叶九行十八字,行款颇疏朗,相比延南堂刊本的书影的行款和版式,希藏本似更良。经和国图郑振铎藏本对比,希藏本和国图本系同版,国图本也缺失牌记。

虽然《疗妒缘》已经多次出版,其实《疗妒缘》、《鸳鸯会》的原刻本,存世并不是很多。而《疗妒缘》固然已经有影印本,可一睹其真容,但《鸳鸯会》的版本书影,则甚少露面。希望藉此希不全山房所藏《鸳鸯会》数叶书影,以供学者、同好参考。

西游真诠[十行本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5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
【版式】左右双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行二十二字,含圈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全一百回,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
【随笔】
《西游真诠》是清代最流行的“西游记”版本,已知其早期版本有上图、社科院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,此版本的版式、插图等近李卓吾评本,其中行款为十行二十二字本,回后有悟一子的评语。

希不全山房藏有一部《西游记》残册,行款也是十行二十二字,只留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。此二回残册,系从同一处不同时间购得,看整体书况,很可能当初是人为的将原册分拆成每回一册进行售卖的,以求价优。拿到书后,进行了重新修复、装订成一册。

《西游真诠》十行本比较少见,现简要介绍此残册特点:

一、大开本,整体刻印精良,但原书纸质脆化。

二、文本为《西游真诠》。初看此本版式近李卓吾评本,经对比文本,为《西游真诠》。

三、版式具备清早期特征,行款疏朗,字体清晰,边框比较完整,当比较初刻。

四、此刻本版心处的书名,基本无存,很象是刻意撕掉的,书后无批语,但也疑似经人为的切割。至于人为去掉书名和批语的用意,很可能是书贾希望以此本冒充《西游记》的明版或珍稀版本进行售卖。

五、和戏曲所的所藏“十行”本《西游真诠》进行对比。《西游真诠》的早期“十行”本,已知上图、社科院、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等皆有入藏,且为同版。经对比艺术研究院戏曲所藏“十行”本和希不全山房藏本,版式等虽然一致,但显然不属于同一刻板。

六、希藏本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有文字差异。从现存的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对比,其实仅发现了一处文字的不同。见下图,希藏本写为“二”,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写为“三”。参照“西游记”明代的世德堂本,此处写为“二”,当然,这还只是一个字的个例罢了。

初步推断,希不全山房所藏十行本《西游真诠》,属于一种未著录的清代早期《西游真诠》刻本,和戏曲所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非同版,至于此本和戏曲所等“十行”本的先后关系,因为希藏本仅残留二回,线索还比较少,待今后更多挖掘。而此本虽仅残留两回,也为《西游真诠》早期版本的研究,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