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城访古韵 同是爱书人

23年10月初,在网上看到一套清代的《隋唐演义》,大开本,刻印尚佳,于是联系上了分享者白兄,白兄介绍说自己在呼和浩特,这书是一位段老师的,就和段老师、白兄视频聊了两次。段老师、白兄通过视频,一册一叶的给我翻看《隋唐演义》的刻本,尤其是有破损的地方,更格外仔细的介绍,又得知段老师收藏和经营古籍三十多年了,是呼和浩特的十大藏书家(我事后,特意找来了《人生有味是书香》一书,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段老师),于是,我更加有了兴趣,便约了段老师、白兄,10月中旬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去拜访。

呼和浩特是建国后的城市名,旧时由归化城和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,名归绥。“呼和浩特”在蒙古语中有”青色的城”之意,所以这里还称为“青城”。自己之前来过青城(呼市)两次,而最近的一次来也是八、九年前了,所以,这回特意留出了两天的时间。

第一天白天,重点逛了逛当地的博物馆、大昭寺、小昭寺、清真寺等名胜和塞上老街,所到之处,古迹保存尚好,可见当年景象,民俗颇有特色,独具塞外风情,加之,一天都断断续续下着薄雨,更营造一种感怀的氛围。特意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羊杂碎、稍麦等,算是跳出思绪,接接地气。晚上就住在了内蒙古大学附近。

第二天一早,先去附近的绥远城将军府看了看,格局规整。再到文化商城,这里是呼和浩特的图书市场。我还清楚的记得,自己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,买了一套蒙文版的《尹湛纳希全集》(只为了里面的蒙文小说),提回了北京。这次再来,感觉市场并没什么大变化,时间尚早,于是先在市场上下左右,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多蒙文的书籍和文献。

最后到商城院子里的段老师的书店“文苑古旧书店”,一进门,便是纵横交错的书架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书,看了看,一层的书主要是当代的二手旧书。一会儿,段老师和白兄来,段老师有70多岁,厚实的一身装束,带着个帽子,寒暄几句后,大家开始谈书,就都神采奕奕起来。

大概是看我对当代书不大感兴趣,于是,段老师清理了下已经被书堵死了的上二楼的过道,即便清理后,这过道也只能侧身而行。段老师倒是身手矫健,“噌”就上了楼,而我只能磕绊着“蹭”了上去。二楼另有一番风景,书架上近一半放的是民国书刊和线装书,线装书以石印本为主,大部分不成套。我小心翼翼的翻看着,段老师不时地在旁边介绍版本、纸张等特点。让我很惊讶的是,当我和段老师讨论一部书的两种不同版本时,段老师竟然能把这两个版本差异的一段文字一口气的背诵出来。

二楼的这些民国版、石印本,也不是我兴趣所在,而段老师是早有准备的,说不能让我大老远的空跑一趟,于是一起坐白兄的车去了段老师的家。一进门,又是一个“满”字了得,满眼的书架,满眼的书,还穿插着各种古玩、民俗的物件,总之,凡是有空间可以利用的地方,几乎都被塞满了。看到这样的景象,我颇有同感,因为自己放书的地方,也是如此的“在混乱中充实”,也颇有一丝“同情”,同情我们这些“爱书”人背后的家属们,需要多么强大的包容心啊。

闲聊中,得知段老师三十年前就开始经营古籍,当年频繁走访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苏州、扬州各地的古籍书店,收书、卖书;和一些我知道的藏书圈的名人如何打过交道;古籍捡漏和失之交臂的经历;以及呼和浩特当地书人的各种段子。中午,段老师在小区外的馆子,请我们吃莜面。下午,进入了我此行的重点,段老师一趟趟的从里间屋,把几十套古籍搬出来,摊在沙发上,我则仔细的翻看和筛选。最终,挑出来十几种我感兴趣的刻本,有《西湖佳话》、《雪月梅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好逑传》等,其中《忠烈全传》是我之前没有的。总体讲,这些刻本大多是原装原函的旧时模样,段老师说,这些都是他自己留下来,并收藏几十年的,他能一一说出来这些书当年得来的出处。因为这些刻本基本都没有修复过,加之放置了很久,有一些破损情况,于是段老师还亲自给我演示了下,如何修复古籍,并叮嘱我,藏书要会自己修书,我只能汗颜。因为我已经订了当天晚上的高铁返京,于是把书打好包,段老师和白兄一定开车送我到了高铁站,我能看出段老师对于这些书的不舍。

在返程的高铁上,我望着这一大包书,在想,对于一个“爱书”者,我们能够遇到这些书,是人生中的幸事、乐事。其实,这些书的生命,远比我们个体的生命要长远的多,希望,这些历经沧桑走到今日的古籍,在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中,都能遇到一个个“爱书”之人,对他们进行呵护,把他们从一个爱书人的手,传递到另一个爱书人的手,让他们的生命可以长续。  (记于漳州平和县途中24.1.17)

发布者

影函軒

長河遠渡舟行緩 古影陳函歲去遲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